动人!北大学者的美丽爱情
编者按
七夕佳节至
我们歌颂爱情
回溯纯粹的温情与浪漫
在爱情的世界里
坚守与付出不可或缺
在学术的世界里
坚持与求索同样重要
从小白楼进入婚姻的殿堂
几斤重毛裤伴随远渡重洋
再带着等身成就荣归祖国
“祖国需要、人民有用”的信念
始终牵动着二人最原始的感情
程和平院士与肖瑞平教授
了解这对学术眷侣的爱情故事
在北大学人的爱情中
感受双倍的美好
点击视频,查看“1314”的北大爱情故事
北大里的夫妻教授
早晨五点钟,肖瑞平和程和平的闹钟准时响起,这个时候的北京,天还没泛起微光。
“安静的早晨适合高效率的工作”,肖瑞平如是说,所以在早晨七点的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就可以看到夫妻俩不徐不疾的步伐。除了打扫阿姨之外,二人总是最早到工作场所的,随后便是十几个小时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天气好的话,夫妻俩也会选择去未名湖边逛逛,十几年来,湖边的四时流转与夫妻俩相携走过的身影,共同绘出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共同的梦想与热爱
今年是程和平与肖瑞平走入婚姻殿堂的第三十二个年头。三十二个春秋的携手同行,始于共同的热爱与共同的追求。
“我们因为学术相识,因为学术的交流、共同的学术理想走在一起。”1985年,在太原的一次生物力学学术会议上二人初识,那时,肖瑞平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读书,程和平则是北大的学生。肖瑞平提出了一个至今让程和平觉得“很有灵气”的数学问题,此后两人开始了一年多的通信往来。在探讨学术问题的同时,他们也逐渐走进彼此的生活。
从1985年初识到1987年肖瑞平考入北大,他们的书信可以装满整整一麻袋。从艰深的学术问题到日常的点点滴滴、充满少年情怀的理想、热烈而真挚的抒情,这些信件饱蘸最浓烈的色彩,在少年人的心头洇出玫瑰样的底色。
即使在恋爱中,这对学者的浪漫也大多与学术有关。在太原的学术会议结束后,肖瑞平收到了一本流体力学方面的英文原版教科书,兴奋之余却也有些疑惑:在那时,外文原版书是学生们心中的“奢侈品”,一本抵得上几个月的生活费。肖瑞平一打开,发现书是北大图书馆的,心中了然,又觉得好笑,“这家伙好狡猾呀,我这不得给他写回信了嘛”。
后来,程和平在做循环研究时涉及到医学相关的内容,肖瑞平默不作声地花掉了一个月的伙食费查询、打印了一些重要、权威的资料寄给程和平,这让程和平惊喜而感动:她理解他的研究,并竭尽全力地支持他。
在学术交流之外,还有各种平淡而温暖的小事点缀着他们的爱情:节日的时候程和平收到肖瑞平寄来的剃须刀、港式月饼,这在当时都是很昂贵的礼物。而在程和平眼中,最珍贵的礼物还是肖瑞平为他手织的毛裤。那是肖瑞平第一次织东西,学了很久,织得也不算好看,但足足用了一两斤羊毛毛线,在北京零下十几度的冬夜曾给予他无限温暖。这条毛裤后来陪伴着他去过美国、英国,现在仍被小心翼翼地珍藏着。
程和平虽然是理科生,但是热爱文学,肖瑞平常常收到程和平寄来的书,有时是学术资料,更多时候则是诸如《诗论》、《美学》这种陶冶情操的读物。肖瑞平很喜欢,读了一遍又一遍……
后来,肖瑞平考入北大读博,程和平在北大做助教,两人在燕园缔结了一生的缘分,走入了婚姻的殿堂。程和平第一次穿起西装,同学为肖瑞平化妆,老师和同学朋友们为他们布置了婚房:在陈守良先生的实验室里,两张学生床拼到一起,买了两床新被子,一床红的、一床绿的,两个鸳鸯的大枕头。大家喝啤酒、吃蛋糕、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程和平说:“我一直觉得我们是北大当时最浪漫最好的婚礼。”这并不是稀松平常、人人皆会遇到的故事,这是北大的故事。
“这三十多年来,我们的学术和生活、家庭、爱情都是交织在一起的。”肖瑞平是浪漫的、纯粹的,程和平则是朴实、坚韧的。正是共同的热爱将不染世俗的浪漫与脚踏实地的坚韧联结到一起,使两个人在相爱的过程中互补、成长,造就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两只翅膀,相伴相随
1980年,程和平进入北大数学力学系,本科毕业后继续在北大攻读硕士深造。交叉学科式的培养方案在当时开始被提上议程,程和平成为第一个“试验品”。
有一天在未名湖边,程和平的硕士生导师吴望一先生碰到了陈守良先生,两人商议后决定向程和平发出交叉学科培养的“邀请”,这成为北大学科交叉的开始。
于是在读硕士时,程和平有三位导师:无线电方面的王楚先生、生命科学的陈守良先生和力学系的吴望一先生。巧合的是,三位老师都是北大的教授夫妇——程和平在六位老师的精心培养下,医工结合、医理结合,他在硕士阶段获得的第二学士学位证书编号为“001”。
后来程和平前往美国,在马里兰大学为了做实验,“自力更生”改造了实验仪器的核心部件。“在北大的9年奠定了我的学术基础。如果我没有在出国前就把数学、生物、计算机这三块融为一体,那么即使出去了也不大可能有钙火花(calcium spark)的发现。”得益于北大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程和平取得了学术上的成就,“钙火花”被誉为心肌领域有史以来十大发现之一。
后来,为了更好地研究脑科学,程和平团队还发明了一种新的微型化显微镜,能看到实验小鼠单个的神经元,2017年,这项革命性的新技术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程和平前往美国,是为了肖瑞平。
新婚三个月后,肖瑞平动身前往美国。不久,程和平也带着几斤重的毛裤去了炎热的美国南都,追随妻子的脚步。先是波多黎各大学医学院,随后转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肖瑞平在哪,程和平便在哪。
在美国,两个人过着“相依为命”的生活。肖瑞平一面在NIH老年学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一面在马里兰大学医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作为第一个在NIH同时进行学位攻读和博士后研究的中国人,她白天上课,晚上做实验,凌晨一两点才结束一天的工作是稀松平常的事。
程和平看到妻子的压力,主动承担了家务事。每天做好饭,傍晚再送去肖瑞平的实验室,送到后,程和平就待在妻子的实验室里做自己的功课,或是看她做实验。三年多的送饭经历,肖瑞平如今回想起来仍十分感动。
千禧年后,国内的科研环境愈发成熟。程和平决定回国支持国内的科研事业,2004年,肖瑞平放弃美国终身教职追随程和平回国。一只翅膀追随着另一只翅膀,漂洋过海,飞落在了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的枝头。
他们决定:回国!
时光倒回十余年前,回国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受夫妻俩工作的影响,俩人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回国需要面临离开朋友同学,转换语言,适应新的教育方式等问题。每次说到回国的时候,年纪尚轻的女儿都会泪流满面,询问为什么非要回国,肖瑞平心疼地告诉女儿,爸爸在北京,而且北京需要我们。
夫妻俩的回归,是带着梦想归来。“学以致用”一直是俩人追求的目标——学的东西要对身边的人,对国家,对社会有所回馈。回国之后,夫妻俩选择了转化医学的方向,并筹建了相关平台,着手将基础医学转化到临床应用并进行新药物,新仪器的研究。肖瑞平回忆起她曾与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说起她要做一个灵长类中心,许校长觉得非常不可思议,笑问她是不是要在燕园里玩猴子。
“这个是别人做不了的,我要回国,我就是要做对社会有用的,解决一些国计民生的,要做别人做不了的,做我在美国做不了的”,时至今日,肖瑞平依然能想起她曾经的回答。
灵长类中心的建立是为了新药品的产出。很多药无法用人类直接实验,只能用动物来代替,而灵长类无疑是基因、功能等各方面与人类最接近的一种。
当时由二人主导建立的平台,是全国高校中第一个使用国际标准建立的研究平台,领先其他高校十余年。在平台建设完成后,又对全国进行辐射,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专业研究人员,并逐步完善科研的新文化、新标准。
这些年走来,国家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也为二人的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助力,2005年,在国家985工程的支持下,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由蓝图变为现实。当时,研究所由仍在国外的肖瑞平担任兼职所长,而程和平先行一步回国,担任研究所下设的钙信号实验室主任。
程和平在国际生物学界一举成名来源于对“钙火花”的发现,这一发现为众多疾病病因与病理的探索带来新的契机。目前,程和平所关注的是他的另一新发现“超氧炫”,超氧炫的发现,为细胞代谢、衰老以及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研究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肖瑞平则兼具医学和分子生物学背景,长期从事心血管疾病药物靶点研究。她提出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为更好的治疗方式,以及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剂联合应用的理念,为新型药物R,R-fenoterol奠定基础。
回国后,肖瑞平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结构类型心衰药物β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她以多种心血管疾病中末期综合症——慢性心衰为起点,逐步降低重大疾病对于民众生命安全的威胁。
同时,肖瑞平作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副主编,一直致力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平台的启动与建设。为中国医学专家提供了发表针对中国医学临床实践述评的机会,也为读者提供可以在线发表看法的平台,大大丰富了学术的交流与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越来越多的本地临床研究成果走向国际,极大提升了中国医学研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程和平说道:“我们这代人的责任需要我们这代人来完成。在年富力强的时候,能够做得动的时候回去,而不是回去养老。我能够给中国贡献什么,我做实验室是烧钱的,多少农民工养我一个实验室”。
肖瑞平说,爱国就像爱家庭,这是原始的感情,就像得了工资之后第一份总想给父母寄一点,成了终身教授之后,觉得有点余力了,就在想能够给国家做点什么。
在燕园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才,亦是夫妻俩的愿景。“最重要的使命,当然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回国任教后,程和平常常和学生说:“我的老师怎么带我,我就怎么带你,也希望你怎么带你的学生。”北大人的治学精神,由此传承。
“30年弹指一挥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茫茫人海,个人的存在如尘土般渺小,但婚姻中,你却是对方的至宝。今后的路还很漫长,还有诗和远方,那就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深情与欢笑,留到以后炉火边慢慢聊”,这是肖瑞平30周年结婚纪念日那一天即兴写在朋友圈的一段话。从年少相识、相携留学到双双归国,二人永远都是彼此坚定的选择。
《北大学人》是由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倾力打造的人物主题系列片,是继《北大师说》、《北大体验》、《北大印象》、《北大学科》、《北大科研》推出的第六部对外传播主题系列片。影片聚焦北京大学教育科研工作者的幕后故事、生活场景,通过最朴实的日常瞬间描绘真实人生剪影,映射北大人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与情感,呈现平常中的不平凡,展示新时代下北大人的精神风采,感受北大人的信念情怀。
更多精彩内容
重磅 | 北大成功研制新一代微型化双光子荧光显微镜!领跑生物医学成像技术!
没有不可能!| 北大这支交叉研发大团队实现了脑科学研究的“天方夜谭”!
强强联合挑战医学极限!|北大哈佛共同攻关研制全球首台14T磁共振系统
重大喜讯!| 总投资17.5亿元的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项目获批
来源: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党委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
视频:党委宣传部海外传播办公室
导演:林菁菁
文字:马骁、王艺遥、孙可心
排版:白雨琪
责编:以栖、谭诗颖